智能仿生假肢是一种机械电子装置,结合了传感器、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具备一定的自主适应和学习能力,能够模拟自然肢体的功能。
智能仿生假肢主要分为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智能仿生脊柱等,其中智能仿生腿能够很好代偿下肢残缺者基本功能,应用较多。智能仿生假肢通常采用轻量化且高强度的材料制作,如铝合金、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我国是人口大国,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疾病(如糖尿病足)等致残率较高,肢体残疾患者众多,根据残联数据显示,我国肢体残疾的残障人士有2472万。相比于传统假肢,智能仿生假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适应性、运动协调性和反馈能力,可显著改善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市场发展潜力大。
智能仿生假肢已成为多个国家康复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德国奥托博克(Ottobock)、冰岛奥索(Össur)等欧美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品牌生态等方面具有强大竞争优势,占据着全球及我国假肢市场重要份额。
由于进口假肢价格高,我国肢体残障人士假肢使用率极低,智能仿生假肢国产化生产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为智能仿生假肢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如中国残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提到,要积极加强仿生假肢等助残产品研发,突破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核心技术。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29年中国智能仿生假肢行业全面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人工智能算法、脑机接口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市场需求、技术突破及政策驱动下,国产智能仿生假肢与欧美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智能仿生假肢研制企业及单位包括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生假肢有限公司、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其中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个公益项目为千余名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了智能仿生假肢。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肢体残障人群大、残障人群假肢使用率低,智能仿生假肢市场发展潜力大。相比于进口假肢,国产智能仿生假肢成本优势凸显,凭借高性价比,国产智能仿生假肢已在中低端市场形成一定竞争力,未来随着脑机接口、3D打印、具身智能等技术应用,国产智能仿生假肢将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国产替代趋势也将进一步强化。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