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传感器是是指对各类海洋观测要素进行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功能器件。海洋传感器种类繁多,分为水质类传感器、水文类传感器、声学类传感器、光学类传感器、地质地震类传感器等多种类别。由于所处环境具有强腐蚀性、水下生物附着性,海洋传感器具有应用范围窄、使用寿命短等特点。
海洋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海洋探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防安全等领域。海洋传感器拥有对各类海洋观测要素进行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功能,是海洋调查研究的基础,其性能对海洋调查研究具有巨大影响。
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我国也高度重视海洋资源开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列为国家战略核心领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比上年增长5.9%。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海洋传感器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市场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
目前欧美引领着全球海洋传感器市场发展,相关企业包括Teledyne、康世伯、法国iXblue、美国安杜里尔、加拿大RBR、美国EdgeTech等。早期我国海洋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产品价格、维护成本高,在地缘性海洋权益竞争、摩擦加剧背景下,海洋传感器国产化需求迫切,尤其是深远海高端传感器。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30年中国海洋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海洋传感器市场处于技术跟踪阶段,部分传感器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高端海洋传感器上,国产化率仍极低,不足10%。
国内海洋传感器布局企业包括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兰信)、北京海蓝声学传感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等,其中海兰信在海洋及航海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海洋传感器是构建海洋观测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智慧海洋建设加速推进,海洋传感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目前海洋传感器市场主要由欧美企业垄断,我国正处于技术跟踪阶段,高端海洋传感器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企业仍需着力攻关传感器材料、工艺等“卡脖子”技术,以提高海洋传感器使用性能和国产化率。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