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新能源 > 聚焦 >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驱动电池升级 低成本高寿命领航储能轻动力市场

2025-11-08 11:09      责任编辑:杨晨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驱动电池升级 低成本高寿命领航储能轻动力市场

  硬碳是经高温处理后无法石墨化的无定形碳,其内部晶体排列无序、层间距大,孔隙结构丰富,这种结构特性使其成为钠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钠离子半径是锂离子的1.3倍,传统石墨负极因层间距过小无法有效嵌入钠离子,而硬碳的层间距和孔隙结构可容纳更多钠离子,理论比容量达350-400mAh/g,显著高于石墨负极的储锂容量。此外,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膨胀收缩均匀,循环寿命超8000次,且钠枝晶可自溶于电解液,解决了快充时的安全隐患,支持高倍率充放电,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

  当前,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储能和轻型动力两大领域。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凭借低成本和长寿命的优势,成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系统的首选,能够有效实现电网调峰、负荷平衡以及分布式家庭储能等功能。轻型动力领域中,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为低速电动车、电动两轮车提供了成本可控且性能可靠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适用于工程机械的启停电源、5G基站的备用电源等特种电源需求,满足了多样化的功率和能量要求。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已成为全球钠离子电池负极的主流类别之一,且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全球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市场专项调研及企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钠离子电池用硬碳市场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市场中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态势,全球前三大厂商成都佰思格、日本可乐丽及中科海钠合计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日本企业凭借石油基硬碳技术优势主导高端市场,中国企业则以生物基路线为核心,凭借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扩张,形成技术与成本两大竞争维度。

  中国市场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且开发技术不足等原因,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市场份额多被进口产品占据。现阶段,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政策持续加码,以及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需求的倒逼,杉杉股份、圣泉集团、元力股份等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生物基硬碳的前驱体筛选、热解工艺优化、表面改性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显著突破,生产成本逐步下降,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同时,国内产业链配套不断完善,从原料供应、生产设备到下游应用验证的产业生态逐步成型,硬碳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持续改善,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快速替代,部分企业的产品还已进入国际供应链,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钠离子电池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储能的重要方向。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因其高储钠能力、良好循环性能和低成本,成为钠离子电池首选,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