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烯烃聚合物(COC/COP)是一类性能卓越的高分子材料。其中,COC是由烯烃与环烯烃单体共聚而成,COP则是由环烯烃单体单聚而成,它们具有高度无定形结构,具备一系列优良特性,如高透明性、低双折射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强绝缘性、低吸水性、高热稳定性以及低介电常数等。
光学领域是COC/COP的重要应用方向,占其总应用的50%以上。由于COC/COP光学性能佳、耐热性高、尺寸稳定性好,在各类光学元件制备中表现出色。此外,COC/COP还适用于制造微量滴定板、血液储存器等医疗器械,也可用于生物芯片。
另外,电子封装领域呈现差异化需求,5G毫米波通信对基板材料的介电损耗要求达到0.0005以下,三井化学开发的特殊改性COP产品已通过高通芯片组验证。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激光雷达模块正在形成新增长极,单台自动驾驶车辆对COP光学元件的需求价值量达28-35美元。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29年中国环烯烃聚合物(COC/COP)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COC/COP的生产主要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日本瑞翁、宝理塑料、三井化学、日本合成橡胶等企业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占据了全球COC/COP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全球COC/COP产能布局呈现区域化特征,东南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TOPAS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年产1.2万吨装置将于2024年投产。技术替代风险主要来自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的升级产品,例如帝人开发的耐高温COP材料已实现250℃条件下持续工作1000小时无性能衰减。
全球政策也在加速COC/COP市场重构,例如,欧盟医疗器械新规(MDR)将材料生物安全性检测项目从23项增至41项,倒逼企业升级生产体系;中国“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将COC/COP列为重点攻关方向;美国国防部将COP纳入关键材料清单,洛马公司获得政府补贴开发耐辐射卫星用光学材料。
在中国,COC/COP目前仍依赖进口,但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发力。中国企业的突破集中在催化剂体系创新,万华化学开发的非茂金属催化剂使环烯烃共聚温度从-50℃提升至-20℃,显著降低设备投资门槛。
新思界
产业研究人士认为,环烯烃聚合物(COC/COP)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光学、医疗、包装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虽然目前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但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国内企业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推动COC/COP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