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零部件作为航空制造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支撑航空器研发生产、维修保障的基础载体,其本质是通过精密制造、材料加工及系统集成等技术,为飞机机体、发动机、机载设备等核心部件提供符合严苛标准的配套产品。与普通机械零部件不同,航空零部件需满足高温、高压、高载荷等极端工况要求,同时必须通过国际适航认证与可靠性测试,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
依据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中国航空零部件行业可划分为五大核心品类。机体零部件涵盖机身框段、机翼大梁、起落架结构件等核心承力部件,是飞机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保障;发动机零部件包括涡轮叶片、燃烧室、机匣等关键组件,技术壁垒最高且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机载系统配套设备涉及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液压系统等零部件,是实现飞机智能化控制的核心;标准件包含紧固件、密封件等通用部件,虽单体价值低但需求量大;其他类则涵盖维修备件、专用工装等配套产品。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年中国航空零部件市场专项调研及企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报告》显示,当前中国航空零部件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与国产化水平同步提升。受益于国产大飞机C919加速批产、ARJ21机队扩容及军用航空装备升级,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行业规模达到2658亿元。与此同时,长三角、成渝、关中三大航空零部件集群正通过“链长+链主”机制把中小企业纳入同步研发体系,使钛合金热成形、复材共固化等工艺在民用与军用型号间快速迁移,形成“一次立项、多型号共享”的滚动迭代模式,显著缩短新型号首飞前的工装磨合周期。
中国航空零部件行业形成“国企主导、民企补充”的竞争格局,企业呈现清晰的梯队分布。第一梯队由中航机载、航天电子等龙头企业构成,具备全谱系配套能力;第二梯队包括中航高科、航发控制、航宇科技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优势;第三梯队以地方供应商为主,航空零部件收入占比较低,多承接外协订单。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中国航空零部件行业将围绕技术创新、生态完善与全球化布局三大方向加速发展。技术层面,数字孪生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质量管控。产业模式上,企业将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向模块化、系统级集成供应转型,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市场布局方面,企业将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借助中俄宽体客机CR929项目扩大国际合作,波音供应链中中国供应商订单占比有望提升。政策支持下,上海临港、西安阎良等三大制造基地将吸纳新增投资,同时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加速,2030年低碳工艺生产零部件比例将提升,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