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机电装备 > 聚焦 >

混联加工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我国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2025-07-17 17:42      责任编辑:王昭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混联加工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我国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混联加工机器人是指由混联机器人构成的机器人化加工装备,混联机器人同时具有串联和并联结构,兼具并联机器人和串联机器人优点,能够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完成灵活、多角度、高速、高精度的操作。

  混联加工机器人具有作业灵活、精度高、便于实现自动化产线布局等优势,可用于制孔、铣削、磨削、铆接、打磨、抛光、焊接、装配等场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核电、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混联加工机器人是机器人加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混联加工机器人研发、产业化难度极大,目前全球具有商业化混联加工机器人的企业极少。构型(骨架设计)是混联加工机器人研发难点之一,包括铰链类型、数量及其空间布置形式等。

  在国际市场上,混联加工机器人相关企业包括西班牙龙信、瑞典艾克斯康公司、瑞士ABB公司、德国KUKA、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IPA)等。国外企业通过专利、技术壁垒长期垄断市场,国外技术对我国严格控制,且进口混联加工机器人价格及维护费用高。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2029年混联加工机器人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经营指标深度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面对国家重大工程制造需求,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刘辛军教授团队、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教授刘海涛项目团队、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清琢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等科研团队及企业开始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联加工机器人。

  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团队首创“手眼脑”协同原位加工模式,攻克了跨尺度测量、静动态精度协同调控、高效柔性加工工艺等技术难题,研制了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具备大范围定位、局部精细加工能力,目前已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大型构件制造中实现应用,并入选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集中发布的19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混联加工机器人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中构件的制造难题,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逐渐突破混联加工机器人关键技术壁垒,实现其商业化生产和应用。目前混联加工机器人技术仍在不断创新,随着机器学习、视觉识别、具身智能等技术发展与应用,混联加工机器人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也将扩展。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