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砜(Polysulfone,简称PSF)是一类含砜基(-SO2-)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分子主链含芳香环结构,化学名为聚(1,4-亚苯基醚砜),CAS号为25657-66-1。其外观为透明或微黄色颗粒,密度1.24-1.27g/cm3,玻璃化转变温度180-190℃,长期使用温度150-170℃,短期可耐受260℃高温,且具备优异的力学强度(拉伸强度70-80MPa)、耐蠕变性与电绝缘性,在酸碱(除浓硝酸、浓硫酸外)、有机溶剂环境中稳定性强,同时透光率达80%-85%,兼具耐热与透明特性,是高端领域替代金属、玻璃的关键高分子材料。
聚砜应用集中在高端制造领域,核心场景可分为三类。一是电子电气领域,用于生产集成电路封装件、高频连接器、变压器骨架,凭借耐高温与绝缘性适配电子元件高温焊接工艺;二是医疗器械领域,制作透析器壳体、手术器械手柄、口腔种植体基台,因材料无毒且可耐受121℃高温灭菌,符合医疗安全标准;三是汽车与航空领域,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外壳、发动机传感器部件,以及飞机机舱内饰件,满足耐高低温与轻量化需求。此外,还可用于水处理膜(超滤膜、反渗透膜支撑层)、高端厨具(咖啡壶内胆)等。
聚砜生产工艺以“亲核取代缩聚法”为主,核心步骤为双酚A与4,4'-二氯二苯砜在碱性条件下(如氢氧化钠),于二甲基亚砜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聚砜树脂后经沉淀、洗涤、干燥得到成品。国内主流工艺为“间歇式溶剂缩聚法”,占比90%以上,该工艺设备投资适中,可灵活调整产品批次与规格,适配不同领域定制化需求,且技术成熟度高,国内企业易掌握核心流程。另有“连续式缩聚法”,虽生产效率高、产品纯度稳定,但设备复杂度高、投资成本是间歇法的3倍,仅德国巴斯夫、美国苏威等国际巨头用于大规模高端产品生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年全球聚砜(PSF)行业市场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聚砜最大消费国与第二大生产国,2024年聚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8%。在全球市场中,国际巨头如德国巴斯夫、美国苏威、日本住友等,凭借技术壁垒垄断了高端聚苯砜(PPSU)与聚醚砜(PES)市场,其产品主要供应航空航天与高端医疗领域;国内市场方面,江苏君华特种工程塑料、山东东岳集团等企业是代表性力量,在聚砜生产与研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指出,未来聚砜行业发展前景较好。从需求端来看,其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高端医疗与水处理三大领域需求持续放量:新能源汽车因高电压升级,对耐高温绝缘部件需求攀升;高端医疗受人口老龄化推动,需更多聚砜制成的器械;水处理行业则在环保政策加持下,扩大聚砜膜材料用量。从市场与潜力层面,PPSU等高端聚砜优势显著,凭借耐200℃高温、耐冲击的特性,可适配航空航天与高端医疗消费场景;尽管当前全球高端市场被巴斯夫、苏威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存在供给缺口,但随着消费升级与高端制造发展,其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容。针对这一行业态势,国内企业若加快技术突破,既能抢占高端市场——通过优化单体合成等核心工艺降低成本、打破技术垄断,同时与下游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化PPSU产品以建立差异化优势,还能推动聚砜行业从“中低端产能过剩”向高端化转型,助力中国从聚砜消费大国迈向产业强国。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