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以各类精密模具研发、开模、制造基础,主营计算机、通讯及消费性电子等相关领域产品的零组机构件及系统开发、制造、销售。但是眼下的鸿海仍然经历着不算轻松的“更年期”。一边是代工利润的持续波动,另一边是投资与重组拆分并行的转型。
鸿海精密对外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其中营收9224亿新台币(约合304亿美元),净利润178.7亿新台币(约合5.89亿美元),较第一季281.68亿元减少36.52%,低于分析师所给出的237亿元新台币的平均预期。但从整体代工业务规律来看,富士康的表现符合淡季表现。
事实上,无论是“重金夏普”还是“美国设厂”,这几年富士康对于代工业务外的制造链条渗透,无疑体现了其对于苹果业务的“又爱又恨”,从目前的业务比例来看,来自iPhone营收仍然占到了半壁江山。
但可以看到,从业务结构来看,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也在有意打造独立的“生态系统”以减少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早在2013年,郭台铭就在股东大会上宣布了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鸿海从“航空母舰”变成“航空战斗群”,以帮助其走出代工制造营收放缓的困境。
智能手机滞涨压低代工利润
在财报发布之前,外界对于富士康二季度的利润预期是7.82亿美元,5.89亿美元的实际数字比分析师的预期低了近25%。净利润下降部分是由于运营支出增加,二季度富士康的运营支出增加了9.1%,达到了378.2亿新台币(约合12.47亿美元)。
不过,净利润降低还是受智能手机业务的影响,作为苹果主要的代工商,富士康营收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苹果,来自iPhone营收则占到了近一半,虽然iPhone在二季度的出货量为4100万台,高于去年同期的4040万台,但其出货量同前一季度的5076万台相比还是大幅下降。
苹果二季度中国销量的巨减也会影响上游代工业务。虽然富士康在OLED版iPhone中至少有90%到95%的订单比重,但加上生产周期,业绩要到第四季度才会得到显现。
加速代工外业务分拆
但如果要实现利润的“逆袭”,除了改革代工业务外,鸿海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加速。早在三年前的新春开工仪式上,郭台铭首次对外透露,“未来要减少自己对鸿海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步入“中年危机”的鸿海进行分拆重组的决心。
当时,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宣布了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鸿海集团目前的事业群升级为12个次集团,每个次集团独立扶持3到5家上市公司,可以在台湾、香港、大陆、美国进行上市,数量可达100家并希望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未来整个鸿海集团组织架构将不再以并购扩张为主,而将走向联邦与邦联的综合体,针对成熟的产品、产业或事业体,进行分家、分权、分立后,让每个次集团均能健康成长,而不用受到鸿海低本益比的影响。在每一个次集团中,都将诞生一位总裁。同时,财务、专利等部分仍将由集团母公司控制。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强势业务绩效凸显,容易获得市场更好的认同与回馈,但弱势业务则需要更多的扶持,此时组织变革调整考验的是各个业务管理者的智慧,但同时也具备风险。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