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率增长为1.6%,在乱成一锅粥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在欧元区,德国交出的这份经济增长答卷可以说是难得的靓丽。
如今的德国俨然已经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引擎,若不是德国强有力的经济增长保障,很难想象2014年欧元区还能实现0.9%的经济增长。
处在债务危机严重的欧洲,德国经济为什么还能表现良好?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球经济出现了货币财产大于实物财产的不对称现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制造业状况却相当良好,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保证了德国经济在危机下可以正常运转。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影响经济增长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生产成本。这两方面德国都具有相当竞争力。在马克转欧元的过程中,德国相对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但在欧洲强大工会的影响下,压制劳动力成本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去年第四季度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按季升幅加快至1%。
要想使德国经济保持在欧洲和全球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是关键。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至此,工业4.0概念开始“横扫”全球。
工业4.0以信息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为重点,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德国将这场变革视为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将之命名为“工业4.0”战略。
德国的工业4.0并非一国战略,而是面向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这其中自然有它在地域政治和全球经济战略上的考量。
目前,欧元区经济总量达13.5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而作为欧元区的“老大”,德国与欧元区的关系自然是“欧元区强则德国强”,因此,工业4.0解决的不仅仅是德国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更是整个欧元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工业4.0只能做到降低要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不能解决欧洲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