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投资 > 美洲 > 风向标 >

美国散户的坎坷投资路

2015-12-31 17:41      责任编辑:王思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美国散户的坎坷投资路

        中国散户历来是机构和庄家鱼肉的对象,作为金融帝国的美国,现在的散户比例是低于机构的,投资者都愿意把资金交给机构来打理,所以美国金融市场是机构之间的倾轧之地。但美国在历史上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历史上,美国散户大规模地参与股市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史称“咆哮的20年代”。上世纪20年代,扩大的自由贸易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促进了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汽车、无线电收音机和日用化工行业出现蓬勃发展,大批手握闲钱的民众开始进入股票市场投机。随着股价的不断攀升,公众购买股票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持有股票的人群迅速扩大,很多人开始向银行和证券公司贷款买股票,股市交易量不断创出新高。

        1927年~1929年间,道琼斯工业指数翻了一倍,股市达到鼎盛,当时散户持有流通股市值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操纵股市、内幕交易、欺诈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整个市场暗潮涌动。高杠杆崩溃引发的股市崩盘和随之而来的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令大众财富遭到了巨大损失,1550万个家庭的住宅丧失抵押赎回权。在这次大崩盘后,美国政府分别颁布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证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进行管理。

        1945年至1972年,美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的黄金发展期。美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二战后头20年,即1945年至1965年,美国国内散户持股市值不断下降,但整体降幅趋于平缓,散户占比一直高于85%。1965年,成为一个分水岭,散户持股市值占比快速从当年的约85%,在不足20年时间内降至六成。而原因是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分散投资且收益率高的共同基金不断受到投资者青睐,1950年至197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由98只增加到361只,基金规模由25亿美元扩展到480亿美元。

        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分业经营制度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加剧了金融脱媒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监管从严格管制转向依赖市场调节机制,在金融脱媒倒逼下,开启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1970年至1986年,美国耗时16年完成了以存款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后,美国居民部门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资产比例快速下降,从1985年最高的23%,下降至1999年的最低10%,存款加速搬家。1985年至1999年间,居民持有股票和基金份额一度升至51%。与此同时,401(K)计划也在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401(K)计划的股票投资中,近八成是股票型基金。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加速提升,并于2001年达到46%,首次超过居民部门(44%).

        进入21世纪,安然和世通财务造假案的先后曝光,不仅造成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监管层的极度不信任,更直接推动了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危机拖累对冲基金受重创,价值缩水。同期,散户持股市值占比从2007年的53.7%大幅下降至四成以下。

        紧随其后,对冲基金圈内“麦道夫骗局”与帆船集团诈骗丑闻两起大案的陆续曝光,让身陷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雪上加霜。2010年7月,为了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美国当局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即新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

        为了鼓励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养老金投资的发展。此外,对长期资本利得实施所得税减免政策,使机构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次贷危机中恢复的美国资本市场,也从2009年3月起,开启了长达六年的慢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了长足发展,美国家庭更倾向于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数据显示,2013年,以共同基金、退休金、保险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达61.6%;美国家庭投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增加了4820亿美元,而个人直接投入股票的资金减少了2990亿美元。

        美洲投资行情请关注新思界投资!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