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是指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3D)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类器官与对应的人类器官拥有高度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并能重现该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器官”。
类器官根据种类不同可分为大脑类器官、肝类器官、肾类器官等,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可分为成体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和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又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类器官正不断向好发展。“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重点指出,类器官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被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中,且可用于研究病理状态下干细胞变异、异质性及其发生机理,挖掘疾病诊疗的新靶标,探索诊疗新策略。类器官技术在未来将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2021年11月,中国CDE首次将类器官列入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的验证指南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药理学研究。2022年7月,中国首个类器官指导肿瘤精准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面世。
类器官涵盖物理、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同时还要考虑类器官样本的合规和伦理性问题,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需要强劲的科技、资金及技术支持。目前国外企业在类器官领域发展水平较高,部分企业在类器官的合规性、可重复性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国内类器官行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多家相关企业,但由于相关标准不够完善,在质量控制、产品标准化、样本合规性等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国内外类器官领域主要企业有Nortis、Tara Insphero、Biosystems、Cellesce、大橡科技、子瞻生物、霍德生物、创芯国际、科涂医学等。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药研发难度不断加大,市场对类器官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类器官行业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面临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监测手段匮乏、产品培养可重复性低、操作难度大等问题,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