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器官指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制造出来模拟自然器官的器官,可以用来替代或辅助自然器官的功能。人造器官主要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三种。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成熟,人造器官种类更加多样,包括人造心脏、人造子宫、人造皮肤、人造胃、人造肌肉等。当人体某一器官由于患病、突发事故等原因而功能衰竭时,就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来挽救生命。目前更换病损器官的渠道仅有自然器官移植和更换人造器官两种。但市场上捐赠器官数量远小于器官需求数量,且存在排斥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而人造器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方便快捷等特点,优势显著。
在市场红利的驱动下,人工器官行业获得多方投资,2022年中,一级市场融资金额超50亿元。人造器官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求较高,同时研发具有较大的失败风险,市场多为头部厂商所垄断。以人工晶状体为例,蔡司、爱尔康、博士伦、强生四大品牌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
我国人工器官行业起步较晚,在研发实力、制造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人造器官相关企业有深圳核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金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同心医疗于2021年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正式上市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获得中国和美国多项专利,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人造器官不仅可以用于替代人体患病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可用于医学研究以及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目前人造器官行业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新材料、新技术等不断发展,人造器官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在临床上的使用将更加熟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