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焦是一种石油炼化副产品,是原油经加热、分馏、热裂、出焦等焦化工艺转化得到的黑色固体焦炭,具有多孔结构,有金属光泽,主要组成元素为碳,也含有少量氢、氧、氮、硫和金属元素。
根据石油焦的外观和结构,可以分为针状焦、粉焦、球状焦和海绵胶四大类。针状焦主要用于炼钢工艺中的高功率石墨电极;粉焦主要用于除尘、锂电池阳极材料等;球状焦主要用于水泥、发电等工业的燃料;海绵焦主要用于碳素行业、炼铝工业等。根据石油焦硫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低硫焦、中硫焦、高硫焦三大类。低硫焦主要用于锂电池负极、石墨电极、高端预焙阳极、其他碳素产品;中硫焦主要用于普通预备阳极、炼铝工业;高硫焦主要用于还原剂、冶炼、工业燃料。
石油焦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油等原材料,中游的各类型石油焦生产与制造,下游的电解铝、新能源汽车、碳素制品、发电厂、锂电池、电石制造、水泥厂等应用场景。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中国石油焦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2023-2027年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显示,从产业链中游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2021年,我国石油焦产量逐年递增,年复合增长率为4.8%。受国内节能降耗和“双碳”政策的推动,2022年我国石油焦产量小幅下降,为3006.1万吨,较2021年3029.5万吨同比下降0.8%。我国石油焦产业集中度较高,2022年我国石油焦产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全国总产量的55%以上,其次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所有省市中,山东省石油焦产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35%以上,辽宁省、广东省、浙江省、新疆省产量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名。
从产业链下游来看,我国石油焦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电解铝、电力等行业,集中在预焙阳极和燃料,少量应用于碳化硅、增碳剂、石墨电极、负极材料等。其中,预焙阳极占全国石油焦消费量的55%以上,是石油焦的最主要应用领域,燃料次之,占全国石油焦消费量的22%以上。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是石油焦消费大国,石油焦供需处于长期不平衡状态,进口是我国石油焦主要来源。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东华能源、恒逸石化、荣盛石化等为我国石油焦行业龙头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链下游预焙阳极、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等领域企业研发技术不断精进,下游产品对石油焦需求持续上升,我国石油焦供应长期不足,市场可能产生一定供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