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铜箔是一种新型有机材料,是以PET或PP作为导电薄膜,两边分别以铜箔为镀层。由于减少了铜用量,复合铜箔原材料成本占比远低于传统铜箔原材料成本占比,成本降幅达50.0%左右,因此在规模化生产背景下,复合铜箔降本空间更大。复合铜箔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及安全性,且具有柔韧性好、均匀、铜箔厚度小等特点,是最具潜力的锂电池集流体材料之一。
复合铜箔生产工艺可分为一步法、两步法、三步法,其中两步法最为成熟,核心工艺涉及到磁控溅射工艺和水电镀工艺。与传统铜箔生产相比,复合铜箔制备工艺更为复杂、设备要求更高。综合基材价格、设备折旧、良品率、设备生产速度等因素,目前复合铜箔与传统铜箔的价格相差不大。未来随着制备工艺优化、良品率提升,复合铜箔降本空间广阔,替代效应明显。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电池安全性要求趋严,复合集流体市场关注度提升,复合铜箔作为其潜力主流材料,研究热点也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复合铜箔相关申请及公开量达30个以上,截止至目前,2022年这一数据已达到40余个。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7年中国复合铜箔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复合铜箔尚未实现量产,预计第一批规模化产能将于2023年释放,2024年实现大规模装车。在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6年将突破110.0亿元,届时复合铜箔市场渗透率将达到12.5%左右。
复合铜箔市场景气度较高,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如厦门海辰、金美新材料、重庆金美、万顺新材、中一科技、诺德股份等制造企业,双星新材、恒力石化、康辉新材、东材科技等基膜商,振华科技、腾胜科技、东威科技、骄成超声等设备商。在相关企业积极探索下,复合铜箔市场将向着超薄化、多功能、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在制备工艺、良品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复合铜箔大规模商业化进程较缓慢,但作为潜力复合集流体材料,复合铜箔市场景气度、研发热情较高,布局企业在不断增加。复合铜箔降本空间大,目前产业正处于量产前期,快速量产企业将优先享受市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