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指将硅材料与不同结构的碳材料进行掺杂,能够提高负极材料容量和电化学性能的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具有放电平台合适、能量密度高、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为较具潜力的新一代负极材料之一。目前比较常见的硅碳负极材料主要包括氧化亚硅碳复合材料、硅纳米线、无定形硅合金、碳包覆纳米硅以及变氧型氧化亚硅碳复合材料五类。
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高温固相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静电纺丝法、机械合金化法四种。高温固相合成法和气相沉积法为硅碳负极材料主流制备方法。高温固相合成法指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固体界面之间的接触和反应,制成硅碳负极材料,该法具有生产流程简单等优势。气相沉积法需先对硅源进行预处理,经过催化使其表面生长出碳纳米纤维,最终制成硅碳复合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主要原材料包括纳米硅粒、单质硅等硅材料以及石墨烯、石墨等碳材料。硅材料质量比容量最高可达4200.0mAh/g,为碳材料的10.0倍以上,且具有生产成本低、安全性高、资源储量充足等优势。碳材料电导率较高,可作为导电层与缓冲层。硅碳负极材料综合了硅材料与碳材料的性能优势,能极大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7年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动力电池为硅碳负极材料最大需求端。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量不断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13.4%。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组成部分,下游需求旺盛,带动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硅碳负极材料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目前,硅碳负极材料在日本已得到大批量使用,我国企业则大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中科电气、翔丰华、硅宝科技、杉杉股份等为我国硅碳负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硅碳负极材料性能优异,有望成为新一代负极材料主流。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硅碳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壁垒较高,我国多数企业已具备小规模生产能力,在技术创新推动下,未来我国硅碳负极材料产能将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