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又称工业制氨,指在高温高压下,利用催化剂将氮和氢直接合成的氨。合成氨外观呈无色气体,有较为强烈刺激性气味。合成氨化学性质较为活泼,能与酸反应生成盐,是一种基础化工产品。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7年合成氨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合成氨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包括煤炭、氮、氢等。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4.7%。受益于原材料供应充足,我国合成氨行业获得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合成氨产量达5909.2万吨,同比增长15.5%。在产能方面,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以及国家环保政策限制,我国合成氨产能呈缓慢下滑趋势,2021年降低至6480.0万吨/年。
在进出口方面,受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供需减弱等因素影响,我国合成氨进口规模不断缩小。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合成氨进口量达80.9万吨,同比下滑30.0%。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沙特阿拉伯为我国合成氨主要进口国,占据进口总量近95.0%。
合成氨主要应用于农业和工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中,合成氨可用于生产化肥,包括氮肥、磷肥、磷酸铵等。我国为农业大国,化肥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5543.6万吨,同比增长0.9%。受益于化肥行业快速发展,合成氨需求量保持稳中向好发展趋势,2021年我国合成氨表观需求量达5989.6万吨,同比增长14.5%。华东地区对合成氨需求量最高,需求占比达37.6%。
在市场竞争方面,我国合成氨生产企业众多,包括陕西兴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陕西兴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大型化肥化工综合企业,经营范围包含合成氨、硝酸、硝酸铵等多种产品,在我国合成氨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受益于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合成氨作为化肥重要原材料,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我国合成氨产量不断提升,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逐渐打开进口替代局面。在国家政策支持、原材料供应充足、应用需求旺盛等积极因素推动下,我国合成氨行业将拥有广阔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