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薄膜又称农膜,指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的总称。按照用途不同,农用薄膜可分为除草薄膜、防虫害薄膜、多用途薄膜等。农用薄膜具有保温、保湿、防冻、防病害等优势,与种子、农药、化肥并称为四大农业生产资料。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7年中国农用薄膜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政策限制以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国农用薄膜产量自2015年开始呈逐年下滑趋势,直到2021年才逐渐回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达79.9万吨,同比增长0.9%。
我国农用薄膜主产地集中于河北、山东、云南、浙江、广东、江苏、甘肃等地。云南为我国农用薄膜产量最高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农用薄膜产量达12.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0%。科伦股份、喜丰塑料、鲁冠塑料、新疆天业、清田塑工等为我国农用薄膜生产龙头企业。
农用薄膜原材料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以及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聚乙烯作为农用薄膜主要原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低温、无毒、无臭等优势。据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聚乙烯产量约达2272.0万吨,同比增长11.8%。原材料供应充足有利于农用薄膜行业发展,黑色塑料薄膜以聚乙烯为原材料,加入黑色母粒、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等辅料生产而成,在农业领域,黑色塑料薄膜透光率低,能促进番茄、红薯等对土壤温度要求低的蔬菜水果生长。
农用薄膜为难分解塑料制品,大量残留将破坏土壤理化性状,使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近年来,受绿色环保观念影响,可降解农用薄膜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加厚地膜与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农业领域污染治理。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是农业种植大国,农用薄膜能够为农作物播种起保湿、保温等作用,在农业领域需求较高。现阶段,受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农用薄膜应用需求逐渐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降解农用薄膜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