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频、高压、大功率、低功耗的优点。单晶状态的碳化硅即为碳化硅单晶,是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3C、4H、6H等异构体。碳化硅单晶制备得到的氮化硅衬底,是制造碳化硅器件的关键基础材料,为降低碳化硅器件生产成本,大尺寸碳化硅单晶成为发展趋势。
碳化硅产业链包括衬底制造、外延生长、器件制造、下游应用等环节。其中,碳化硅衬底制造工艺难度大、价值量高,在器件中的成本占比达到45%,是核心环节。碳化硅衬底制造流程主要包括材料合成、单晶生长、晶体切割、晶片抛光清洗等环节。其中,碳化硅单晶生长是核心工艺与技术难点。由此可以看出,碳化硅单晶行业技术壁垒高。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6年大尺寸碳化硅单晶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商业化的碳化硅单晶尺寸主要是4英寸与6英寸,尺寸越大制造成衬底后,可生产的芯片数量越多,碳化硅器件成本越低,因此大尺寸碳化硅单晶成为发展趋势。美国科锐是全球领先的碳化硅企业,已经成功生长出8英寸大尺寸碳化硅单晶,但尚未投放市场。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生长难度更大,在籽晶研制、温场均匀度控制、应力控制、原料分布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碳化硅单晶生长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传输法、液相法等。其中,物理气相传输法(PVT法)是目前碳化硅单晶主流制备方法,工艺最为成熟。但PVT法存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缺陷难以控制的缺点,液相法生长得到的碳化硅单晶品质更高,在大尺寸碳化硅单晶制备方面优势明显,未来更具发展潜力。
我国于2000年前后已经开始碳化硅单晶生长研究,代表性机构主要是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硅所、山东大学等。中科院物理所团队于2005年生长出2英寸碳化硅单晶,于2010年生长出4英寸碳化硅单晶,于2014年生长出6英寸碳化硅单晶。我国碳化硅单晶生产企业主要有天科合达、山东天岳等。天科合达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将后者的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具备4英寸、6英寸碳化硅单晶量产能力。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在5G、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下,碳化硅单晶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碳化硅单晶片产量达到19万片左右。2021年在全球市场中,4英寸碳化硅单晶平均单价在2500元左右,6英寸碳化硅单晶平均单价在7000元左右,若8英寸大尺寸碳化硅单晶投入市场,其平均单价将达到万元以上。大尺寸碳化硅单晶在降低下游企业成本的同时,可提高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其盈利能力。
2021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自研衬底上生长出8英寸大尺寸碳化硅单晶。这表明我国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研制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实现产业化转化后,将提升我国碳化硅单晶行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碳化硅器件行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