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塑料,是由丢弃的虾壳中提取的壳质和来源于蚕丝的丝素蛋白组成的材料,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研发问世。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年仿生塑料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显示,仿生塑料具有多功能性、高强度、长耐久性等特性,并且还具有可迅速降解的优良特性,可以应用在医疗、包装等领域。
仿生塑料来源于生物,是生物相容性材料,在医疗领域可用于制造植入性医疗器械,安全性高。利用其高强度特性,仿生塑料可生产支架产品,用于组织再生领域,产品物理机械性能优且不易产生毒副作用;利用其可生物降解特性,仿生塑料可生产医用缝合线,用于缝合伤口或者疝修补手术中,其降解产物可被肌体吸收或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无需拆线,降低患者痛苦。
现阶段全球包装产品中,塑料包装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由于价格低廉,应用比例大。全球每年塑料包装需求量大,大量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包装受到关注。全球主流可降解塑料中,较多产品或机械性能较差,或价格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推广。仿生塑料作为可降解塑料,是以废弃生物壳体为原料,原料价格低廉,若其技术成熟,未来在包装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随着生活品质提升,市场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我国塑料产量不断上升。2010年以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略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17万吨,同比增长3.9%。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巨大,给予仿生塑料行业广阔发展空间。
2020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将仿生结构设计理念运用在高性能生物基结构材料研制上,利用纤维素纳米纤维、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制备出高性能仿生塑料,其强度、韧性、耐高低温性优于传统石油基塑料,且产品加工性能优、可实现批量化生产,有望成为传统塑料的替代产品。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对先进医用材料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塑料使用量不断上升,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性能好、成本低廉的可降解塑料成为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综合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的仿生塑料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国在仿生塑料领域已经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且此技术可用于批量生产领域,仿生塑料产业化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