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BaTiO3),外观呈现白色粉末状,不溶于水、碱、热稀硝酸,可溶于浓硫酸、盐酸、氢氟酸。钛酸钡介电常数高、介电损耗低、电阻率大、绝缘性优、耐压强度高,是一种强介电化合物材料,是电子陶瓷中应用普及率最高的原材料之一,被称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钛酸钡可用于生产电子陶瓷、电容器、热敏电阻、电光器件等产品。
钛酸钡熔点为1618℃,在1618℃以下,钛酸钡有五种晶体结构。在1460℃-1618℃之间,钛酸钡呈现六方晶体结构;在130℃-1460℃之间,钛酸钡呈现立方晶体结构;在5℃-130℃之间,钛酸钡呈现四方晶体结构;在-90℃-5℃之间,钛酸钡呈现正交晶体结构;在-90℃以下,钛酸钡呈现三方晶体结构。其中,六方、立方晶体结构呈现顺电性,四方、正交、三方晶体结构呈现铁电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4年钛酸钡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钛酸钡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固相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等。其中,固相法是现阶段我国以及海外钛酸钡行业的主流制备工艺,水热合成法在海外已用于工业化生产,但产能较少,其他工艺或制备条件要求严苛,或产品质量较差,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固相法是以碳酸钡、二氧化钛为主要原材料,经混合、球磨等工艺细化,在1100℃高温下通过固相反应制得钛酸钡,其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技术成熟,但产品纯度较低、粒度较粗、能耗较大;水热合成法是以氢氧化钡、水和氧化钛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制得钛酸钡,其产品粒度均匀且可控、可直接用于加工成型,但成本较高、设备易腐蚀。
现阶段,我国以及海外市场中,钛酸钡主要生产企业有住友、中央硝子、杜邦、东方钛、村田、大冢、TDK、TAM、国瓷材料、先导科技、贝思科、风华高科等。与住友、杜邦等国际巨头相比,我国钛酸钡企业在规模、技术、产品性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企业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行业在产品结构方面还需不断升级。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钛酸钡是生产电子陶瓷的重要原料,在电容器、热敏电阻等领域应用需求不断增长。钛酸钡在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原材料领域应用占比达到65%左右,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领域基本都使用钛酸钡为原材料,此外,在特种陶瓷领域,钛酸钡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总的来看,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随着技术不断升级,下游行业对钛酸钡的纯度、粒度等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钛酸钡行业还需不断提升技术工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