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PI膜)在聚酰亚胺的各种应用形式中,最先被商业化。PI膜具有最高的UL-94阻燃等级,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耐老化性能、抗辐射性能、低介电损耗,且这些性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269-400℃)内都不会有显著变化,已经成为电子和电机两大领域重要原料之一。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电气电子、半导体工程、微电子等行业不断发展,带动了包括PI膜在内的各种电子材料需求量的增长。尤其是在电子工业领域,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电子器件生产基地,在印刷电路板、显示器等方面保有较高的产能,因而也成为PI膜需求大国。据新思界发布的《
2020-2025年PI膜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PI膜需求量为9740吨。但受制于技术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产品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PI膜产能不足,2019年,我国PI膜产量为6700吨,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而需要通过进口填补供给缺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PI膜行业虽然不断发展,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
1、技术水平落后
近年来,尽管我国PI膜行业发展迅速,行业产能持续扩大,但我国PI膜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产品以低端电工级产品为主,高端电子级产品自主研发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及性能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与杜邦、宇部兴产、钟渊化学、迈达、韩国SKC等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电子级产品进口依赖性较大
由于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国内PI膜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多局限于低端的绝缘材料领域,而需求规模较大的柔性电路板、柔性显示面板领域的高端PI膜产品仍然需要进口。2019年,我国电子级PI膜进口量为4230吨,占全部电子级PI膜需求量的82.3%。整体来看,我国电子级PI膜国产化率较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性较大。
3、产品低端,盈利空间小
技术水平低导致国内PI膜企业多以价格竞争参与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然而生产成本则由于低端产品提价空间小、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致使国内PI膜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小,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国内PI膜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