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国家高度重视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2016年国家把“去产能”列为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近日,国家出台的《2019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也要求统筹考虑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布局优化等工作,深入推进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2016年以来,我国钢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达到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环境有了良好改善,企业效益也得到明显好转。
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效益创历史新高,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得到改善。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环境预测及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加3.0%、6.6%和8.5%。综合价格指数处于历史高位,年平均115.8点,同比增长7.6%。主营收入7.65万亿元,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亿元,增长39.3%。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明显好转,整体价格回归到了合理区间,利润也达到较高水平。
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和“一带一路”构想的号召下,我国钢铁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趋于平稳,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钢铁产品价格回升,企业利润也达到较好水平。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风险。目前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基础还不牢固,产能结构优化还需进一步细化,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要维持良好盈利水平的基础有待夯实。
产能过剩,犹如“恶性毒瘤”,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医治的病症。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在国家“去产能”政策的提出和地方企业的配合下,我国钢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有所缓解,整体价格回归到了合理区间,企业利润也达到较高水平。但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还远未完成,比如目前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依然偏高。总体来看,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形势趋向平稳发展或稳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