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综研 > 课题 >

假盐毒盐难治背后:十余倍暴利引人疯狂

2016-08-12 18:45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假盐毒盐难治背后:十余倍暴利引人疯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用工业盐“加工”而成的食盐,除不含碘以外,最大的危害在于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和对人体有害的杂质。一旦流向群众“餐桌”、进入消费者口中,轻则头晕呕吐、全身无力,重则呼吸困难、损伤肝肾,甚至引发死亡。

        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没有食盐安全就没有食品的安全。然而,涉盐违法案件却有上升趋势。据了解,有关假盐的案件报道至少可以追溯到1994年。近3年各地公开报道的假盐刑事案件有数百起,涉及至少17省市。其中,2015年江苏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有超过20000吨假盐流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

        打击制售伪劣食盐,我国《刑法》、《食品安全法》早有规定。然而,何以有人敢于挑战食盐安全的“底线”呢?

        一是造假成本低,利润巨大。据了解,市场上工业用盐每吨售价只要400元左右,劣质工业用盐的价格更低,相比之下,食用盐每吨市场售价超过4000元。单在石家庄工业用盐制假售假一案中,制售假盐每吨的利润高达9倍,此前贵州曝出“牲畜用盐卖给人用”案件,部分假劣食盐的利润可达20倍。

        二是制售门槛低,原料易得。制假分子在破旧库房里对袋装的工业盐拆分后,先用塑料桶进行大致称量,再用封包机和外观精美的“食用碘盐”包装袋进行包装。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用于假冒食盐的主要是精制工业盐、畜牧盐,也有用于饲料添加剂和印染助剂的盐类。虽然工业盐由盐业公司统一管理经营,但购买渠道畅通,很多化工商贸公司都有卖。

        三是多窝点多模式制假,呈现团伙化、规模化趋势。在哈尔滨警方破获的案件中,嫌疑人拥有6个分散在多处的制假、包装和仓储窝点。而在广州警方查获的案件中,制假团伙采取“速战速决”的加工模式,收取订单当天进货,深夜加工包装,即时出货,并且20多天就转换一次制假窝点。

        四是产销“一条龙”,涉及地域广。在2015年涉及7省市的特大以工业盐冒充食盐案中,涉案团伙不仅通过传统的分销网络和互联网售卖,更勾结长途客运司机将假盐销往外地。多起假盐案中,假盐整体包装条喷码、安全标志一应俱全,除了袋侧的折印外,与正规食盐外观无异,消费者几乎无法分辨。

        行业研究人士指出,监管方面的漏洞大,是造成假盐泛滥的主要原因。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用于生产饲料和养殖牲畜,属农业部门主管,而根据《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的规定,畜牧盐又属食盐专营的范畴。多头管理往往造成市场监管上的漏洞。

        而对于那些不宜食用的普通工业盐,即不是以亚硝酸钠为主要成分、小剂量就能致死的盐类,国家对其管理更为“宽松”,多数流向了农村、乡镇地区的市场。

        打击制售伪劣食盐,还须完善相关管理法规,理顺管理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提高监管能力、“升级”监管技术,把好食盐市场准入关,尤其要严管工业盐的流通渠道。目前食盐生产标准相对较低,为适应社会对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应该按照与其他食品一样甚至更高的卫生标准来规范食盐生产。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年海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