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互动 > 调研 > 舆情 >

流量被偷 真凶到底是谁?

2015-11-26 17:52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流量被偷 真凶到底是谁?
 
        自从三大运营商共同实施流量单月不清零的新规则后,关于流量偷跑的话题一直不断。不少网友吐槽,平时一个月的流量半个月就用完,并直指怀疑运营商搞小动作。高晓松、韩雪等娱乐界明星也“发炮”,运营商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真相真的是如此么?

        事件开端源于那名“我是马甲马老师”的网友,其在微博中贴出其不再国内期间第三方流量平台所监测的数据使用量,并质疑移动偷跑用户流量。

        有其一必有其二,广东一位用户称反应手机充电三小时期间莫名被偷跑了23GB流量,但电信回应称,由于该手机内部装有一款高清儿童视听应用程序,此程序反复访问并重复下载文件而产生的。

        还有一位的手机一夜竟产生了50GB的大额流量,在经过调查发现该用户在发生异常至欠费停机期间每隔几秒就有windows系统发起的BT类型文件的下载记录。

        此外,三大运营商也相继表态:计费系统有着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通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的不断检查测试,不清零后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广大客户可放心透明消费。

        其实,运营商偷流量在技术上可信。对于运营商来说, 运营商修改服务器端数据,让用户接收的数据包变大,就能达到制造“虚假流量”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偷流量”、“流量跑得快”。

        但从造假成本上看,运营商的计费和测量是一套非常庞大且严密的系统,为了“偷”用户一点流量,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去更改整个系统和设备。

        从造假逻辑上看,业务部门为了完成KPI任务,有修改计费系统的动机,但他们无权接触计费系统;技术部门的人有能力去修改计费系统,但又没有流量KPI考核压力。换句话说,想改的人不能改,能改的人不想改。

        有运营商员工也表示,运营商内部有非常严密且精准的计费和财务报表体系,造假在行业里无异于自绝后路。

        可以看出,运营商不敢造假,但流量被偷的真凶是谁呢?从种种迹象上来看,有这样一个词,恶意软件。

        有业内人士称,手机尤其是Android手机,安装恶意软件后,不法分子就获得了手机的最高权限,在用户的手机上偷偷下载一些应用程序,或者点击广告,这会给他们带来不菲收益,而用户的手机则会消耗流量,而这也是很多“天价流量单”最重要的源头。

        工信部近日也曾对40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不良软件35款,有的就会通过强制或诱导用户安装本不需要的应用,造成用户的流量损失。

        但是运营商仍然有责任。如果手机中有本身就有手机厂商乃至运营商事先预装的、流量高消耗软件,并没有事先向消费者说明、同时保障消费者自由退订的权利,就已经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为了防止流量被偷,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建议,不要下载非官方和来路不明的应用程序,不接入公共WiFi或没有密码的无线热点,要定时清理手机后台,对于手机广告和短信中的链接尽量避免打开,一些二维码和非好友发送的未知文件读取要慎重。另外,警惕水货、山寨机以及刷机,最好选择大品牌手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