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投资 > 亚洲 > 产业 >

奢侈品复苏遇挫 亚太市场寒冬难度

2015-11-02 18:44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奢侈品复苏遇挫  亚太市场寒冬难度

  从今年第一季度结算财报推出开始,西方传统奢侈品市场的同比零售额和同店销售额数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以新锐崛起的小众品牌和设计师品牌更为突出,这一度曾被业内视为奢侈品市场复苏,增速回暖的信号。
 
  但从各大集团和品牌发布的季度财报显示,这一愿景并不乐观,而症结再次归咎到了亚太市场的剧烈下滑。在奢侈品品牌一轮集中性的针对中国内地市场降价之后,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下挫确有明显遏制,但中国香港地区的骤然“崩盘”让很多品牌始料未及,如Burberry在中国香港地区销售额同比下跌就超过了20%。亚太地区在近年来奢侈品市场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西方传统奢侈品市场的增速,尚不能为整体市场的销售粉饰太平。
 
  在硬奢代表性的时计产业,第三季度瑞士钟表出口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季度降幅,综合7月和9月两次近10%的下滑,第三季钟表出口下降达8.5%,因在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市场销售大幅下滑之势9月蔓延至亚洲其他市场。
 
  在经历2010年至2012年间的双位数销售增长后,瑞士制表业现阶段所处的增速放缓,在经济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是整体市场成熟和消费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在市场整体平缓的状态下,对于处在稳步发展中的品牌来说占有更多的优势。品牌有更多时间调整发展进程,体会细微市场变化,从而抓住进击的机遇。
 
  对于消费者而言,度过了最初痴迷品牌Logo的阶段,并不是单纯消费热情的降低,而是开始注重品牌内涵与自身的共鸣,培养更成熟的购买习惯。因此,现阶段的机遇,也来自品牌对于产品价值的营造,和品牌定位的传导。
 
  为扭转并不乐观的市场数据,以皮具、服装为主的奢侈品牌相较硬奢时计、珠宝品牌,手段更加多样化。局限于生产周期、产量和原材料价格,留给硬奢的路并不多,因而最先提出降低中国市场产品价格策略是从时计品牌开始的。
 
  新思界产业投资中心分析师认为,在市场发展进入停滞期,增速缓慢时,创新的意义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吸引消费的手段,也是一个产业积蓄力量、保持活力以期尽快度过瓶颈的基础保证。并且,主导市场增长期的繁复设计与华丽镶嵌在这一时间段并不适用,用设计和技术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增加实用性凸显性价比是奢侈品度过低潮的选择。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