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体外受精(IVF)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未来市场渗透率还有待提升

2023-02-19 21:38      责任编辑:程玉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体外受精(IVF),又称试管婴儿,是指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体外受精是辅助生殖(ART)最常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不孕不育症、排卵或输卵管功能障碍、弱精子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治疗领域。
 
  截止目前,全球体外受精已经历了四代技术更替,包括第一代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技术、第二代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技术、第三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第四代胚胞转移(GVT)技术。
 
  就市场结构分析,第一代IVF-ET技术较为落后,妊娠成功率仅为20%,市场占有率较低;第三代PGD技术妊娠成功率最高,但周期费用昂贵,且牌照壁垒较高,因此,其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第四代GVT技术受伦理、安全性因素限制,已被包含我国在内的多国家禁止使用。目前国内体外受精技术仍以妊娠成功率在60%以上的第二代ICSI技术为主,高端技术需求缺口仍比较大。
 
  近年来,在国内不孕不育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以及居民生育率持续下降背景下,体外受精需求持续增加,行业迎来广阔需求空间。2022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人数已超5000万人,不孕不育率已超15%。庞大的患者规模为我国体外受精市场发展带来了广阔需求空间。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IVF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我国体外受精取卵周期数将超150万个。
 
  但受消费观念、消费水平限制,目前我国体外受精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其国内市场渗透率仅不到10%。未来在大众认知度不断提升、生育政策持续放宽以及辅助生殖逐步被纳入医保背景下,我国体外受精市场渗透率还有待提升,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例如2022年8月,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指导地方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体外受精技术在国内监管较严,需要特定牌照开展相关业务,2022年我国具有IVF牌照的机构数量在400家以上。其中,广东、江苏、河北、山东是我国体外受精机构分布数量较高的省份。体外受精机构获取牌照壁垒较高,目前政府审批发放的体外受精牌照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民营机构获取牌照难度较大,占比较少,市场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如锦欣生殖、通策医疗、麦迪科技等。未来在龙头企业不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下,我国体外受精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关键字: 体外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