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假肢,又叫神经义肢,生物电子装置,是指医生利用现代生物电子学技术为患者把人体神经系统与照相机、话筒、马达之类的装置连接起来以嵌入和听从大脑指令的方式替代这个人群的躯体部分缺失或损毁的人工装置。按其结构和截肢部位区分,假肢可分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种类,如上肢假肢按截肢部位可分为肩离断假肢、上臂假肢、肘离断假肢、前臂假肢、腕部离断假肢、部分手假肢、假手指等,下肢假肢按截肢部位可分为髋部假肢、大腿假肢、膝离断假肢、小腿假肢、踝关节假肢、假脚等。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5年中国智能假肢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在一些疾病、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残疾人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并在2018年占据着全国总人口近6.5%的比例,另外根据民政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其中下肢截肢人数已经从2014年的140万人增长至2018年超过170万人。而智能假肢作为替代残疾人群的躯体部分缺失或损毁的人工装置,随着我国大腿截肢人数的逐年增加,市场对其使用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我国智能假肢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对智能假肢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例如在2017年由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出台的《“十三五”医疗机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以“组织替代、降解调控、生物调控”为方向,围绕组织器官修复、功能替代等问题开展研究;另外,国务院也在2018年颁布了《残疾预防和健康人康复条例》,重点关注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这些政策的实行不仅有效推动了我国残疾人治疗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下肢截肢这一人群对智能假肢的使用需求。
但由于智能假肢技术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智能假肢市场规模较小、智能假肢生产企业数量小、市场供给缺口大,供给明显不足的局面。与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在智能假肢市场的情况相比,我国智能假肢领域仍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若要与国际接轨,智能假肢等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应当成为着重发展的领域之一。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支付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对假肢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笨重的被动式假肢,假肢智能化、功能多样化、性能优良化逐渐成为我国假肢行业的发展主流,智能假肢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