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我国益生菌行业与国外益生菌行业的差距分析

2018-08-01 15:35      责任编辑:王炳凱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我国益生菌行业与国外益生菌行业的差距分析

        随着健康科学研究的深入,益生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食品、医药品、化妆品甚至高新生物科技领域,而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发与配套政策则起步较晚,在各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些差距。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面临技术、专利、品牌等方面的差距。
 
        1、技术方面
 
        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食品工业、动物健康养殖,农业种植等领域,市场增长显著,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益生菌产业最核心的菌株资源,长期被国外巨头公司所控制。目前国际益生菌产业上游专利申请主要由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传统的益生菌开发强国垄断,全球原料供应也被丹麦科汉森与美国杜邦等寡头垄断,但是我国原始菌种研发与生产未能取得突破性突破。
 
        另外,益生菌包埋技术壁垒,开创多层包埋技术,帮助益生菌抵抗胃液的消化酶和强酸,至少确保有90%的活性益生菌顺利通过胃部到达肠道。并在肠道内定植、繁衍,促进肠道蠕动达到最优效果。在益生菌的微囊化方法方面,目前较多的是通过收集高密度的活菌和微胶囊制备材料混合,然后通过喷雾、挤压等方法进行成品的制备。 总之,无论在益生菌菌种技术、益生菌加工技术等技术被少数企业所掌握,因此,新的进入者面临较大的技术壁垒。
 
        2、专利方面
 
        我国在益生菌作用机理研究及人体验证、肠道菌群检测方法、产品标准及功能与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还有差距。国外企业已经具有相对完备的“专利池”,而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且专利数量也较少。导致国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资源获取困难,功能评价技术体系不完善,功能微生物品种少功能不明确,高品质益生菌产品缺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所以,行业内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障碍。
 
        3、品牌方面
 
        国际上的益生菌生产企业都是行业内知名的健康保健企业,如益倍适、康萃乐;国内的益生菌产品生产企业有江中集团、修正集团、康恩贝、麦金利等企业。这些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因此,新的进入者要塑造品牌和企业形象难度较大,面临较大的品牌壁垒。
 
        新思界行业分析研究员认为:益生菌行业属于大健康产业,随着益生菌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习惯升级,行业日趋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我国益生菌行业水平,技术、专利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也将逐渐缩小。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