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将32种抗肿瘤靶向药品及部分其他药品纳入省直医保,符合条件的参保患者可持责任医师处方和证件到谈判药品定点药店购药。而早在2017年7月,国家人社部将36种药物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其中包括十多种抗肿瘤药物。从癌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靶向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全球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抗肿瘤药物的新药可及率还落后于欧美国家,未来必将会顺应潮流而转移重心。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仅有14个,除了阿帕替尼、埃克替尼、西达本胺3个自主研制的药物,另外11个药物中,已上市的仿制药仅有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吉非替尼,其他均为原研进口。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射用硼替佐米虽已获得生产批件,但还未上市销售。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
《2017-2022年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行业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国内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市场还存在四大问题:
1、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弱。中国人口众多,癌症患病率也较高,是全球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重要的消费市场,辉瑞、赛诺菲、罗氏、葛兰素·史克等世界主要制药企业都将中国作为了重点的开拓市场之一,较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在研发实力、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在近十年才实现自主化生产,近年来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然面临着外商的竞争压力。
2、高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研发项目少,国内相关研发领域的具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与海外大型制药企业也有一定差距。而随着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技术含量很高的医药研发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缺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行业的发展。
3、融资渠道单一。扩大产品产量、提高设备等级、拓展营销网络、加快新药研发等发展举措均迫切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目前多数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公司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利润留存和银行贷款解决。资本实力的欠缺和融资渠道的单一制约了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行业的发展速度。
4、进口药品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行业内自主生产企业数量较少,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因此,中国每年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对外依赖度很高。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认为,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增长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2022年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市场规模为242.9亿元,增长率为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