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2016年国内抗焦虑用药规模达80.1亿元

2018-01-04 14:20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2016年国内抗焦虑用药规模达80.1亿元
 
  化学类的抗焦虑药经历了三代变迁:第一代的代表是甲丙胺酯类(如安宁、眠尔通)药物,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的抗焦虑药,但由于毒性较大、极易耐受和产生成瘾性,故在苯二氮卓类药物上市后就已逐步被淘汰;第二代为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就是俗称的安定类药物,此类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使用广泛,在上世纪后30年里发展迅速,迄今已有2000多个品种,但此类药物的成瘾性、依赖性都很明显,所以近年来使用上已经受到明显的限制;第三代是目前治疗广泛性焦虑中应用最多的药物,包括丁螺环酮和新一代抗抑郁药SSRIs、SNRIs、NaSSAs等。

  另外,治疗惊恐障碍目前虽然仍以阿普唑仑等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但由于需要长时间治疗而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以致日后难以停药,故目前临床上常将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新型抗抑郁药联用。

抗焦虑药发展分析
资料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2020年中国抗焦虑用药行业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可行性估报告》显示,2013-2016年,在下游市场带动下,中国抗焦虑用药企业生产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抗焦虑用药市场供应规模也持续增长。随着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整体供应速度有所降低。2013年,行业供应规模为48.2亿元,同比增长18.6%;到2016年行业供应规模达到80.1亿元,同比增长18.1%。

  新思界产业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抗焦虑用药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种类较多,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国外品牌产品优势明显,在新型抗抑郁药领域占有较高份额;另一方面由于新型产品研发创新要求高,国内新型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市场相对集中,产业链上下游联系较为密切。但同时,第二代抗焦虑用药由于国内发展时间较长,生产企业数量多集中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相应的产业链上下游可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产业集中度相对分散。在中药抗焦虑用药领域,由于产品多为中药方剂或者非处方颗粒,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因此市场也较为分散。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