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下游市场空间大 临床质谱检测有望快速商业化

2017-12-27 22:07      责任编辑:杨又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下游市场空间大 临床质谱检测有望快速商业化
 
        当前临床监测方法大多是基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原理,用大型生化仪完成,但是一直以来这种基于生化仪的代谢物检测方式都存在质疑,主要原因是由于免疫反应的非特异性导致最终结果不准确,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而质谱技术能够解决代谢物检测中难以准确定量的激素类物质。近年来,各大质谱制造商在积极拓展质谱在临床领域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以及临床分子生物诊断等多方面,质谱诊断比传统诊断技术更具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具有高通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质谱技术可在单次诊断中同时系统精确地检测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生物标记物,并可检测出多种传统诊断技术无法检测到的生物标记物,如激素类小分子标记物等。
 
        当前美国临床质谱检测市场快速发展,占到其医学检测市场的15%左右,第三方检测市场推动了临床质谱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中国的临床质谱检测则仍处于萌芽阶段。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临床质谱检测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预计今后几年,中国临床质谱检测行业相关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同时国内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培育的加速将会促使中国临床质谱检测进入快车道,行业发展将会加速。预计微生物鉴定、新生儿筛查和维生素检测等领域将会在短期内完成商业化。
 
        微生物鉴定在临床上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方式,用于判断感染类型、指导用药。微生物质谱(MALDI-TOF MS)鉴定微生物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已知菌种建立数据库,通过检测获得微生物的蛋白质图谱,由于不同菌种核糖体蛋白(2~20kDa)大小有差异,将所得的谱图与数据库中的微生物参考图谱比对后可以得到鉴定结果。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生化原理检测,流程较复杂。随着感染微生物的复杂程度不同,传统生物检测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且能鉴定出来的种类有限,准确度一般。使用微生物质谱则检测速度更快,能检测出的微生物种类更多,试剂耗材等投入较小,检测流程自动化程度高。当前质谱检测在微生物检测中占比较小,预计今后几年质谱检测技术将会对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产生替代,行业需求大。
 
        新生儿筛查主要是采用临床串联质谱检测。美国串联质谱商业化应用相对成熟的主要是药物浓度监测、小分子标志物检测、新生儿筛查和维生素检测等,各自占比比较均衡。传统新生儿筛查方法包括细菌免疫、放免、酶免、时间分辨荧光等,操作复杂、耗时长,且单个样本检测成本高。当前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大约在1600万,采用质谱法进行新生儿检测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质谱法有望成为维生素检测最优检测方法学。维生素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维生素D检测。维生素D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并维持血浆钙、磷水平稳定,参与个体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目前临床上发现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骨科疾病(佝偻病、软骨病等)、免疫系统疾病(包括I型糖尿病、肺结核等)。质谱法能够准确的定量D2和D3浓度,实现有效的临床诊断。
 
        新思界行业研究员表示,今后几年在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以及政策的完善推动下,中国临床质谱检测市场将会逐渐爆发,将会带动质谱仪行业的发展。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