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用辅料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药品行业监管环境不断改善以及国内医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医药产业规模经历了快速壮大的辉煌历程。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未获得重视,药用辅料品种和市场虽然快速扩张,但小散乱现象明显。
伴随着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药用辅料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药用辅料行业“十三五”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药用辅料市场规模达到1347亿元,同比增长24.7%。一方面,药用辅料行业的增长与药品制剂行业的增长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药用制剂行业的稳步增长将带动药用辅料行业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关联评审、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推进,制药企业将更加注重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药用辅料,高质量通常意味高价格。同时,缓释、速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和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将促进我国药用辅料行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药用辅料将逐渐增多并快速增长。
2011-2016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市场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相较于国外医药工业发达国家,我国药用辅料行业起步较晚,质量标准不完善,市场还处于逐步规范化的阶段。目前我国药用辅料市场整体呈现“小、散、乱”的阶段性特征。我国药用辅料市场的参与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国际大型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如德国默克集团、德国美剂乐集团、法国罗盖特公司、美国卡乐康等,凭借高品牌知名度、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水平,该类企业在药用辅料尤其是新型和复杂药用辅料市场占据优势,价格也较高;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规范运作的专业药用辅料企业,如山河药辅、黄山胶囊、威尔药业,该类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较高,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三是数量众多的非专业化企业,该类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单一、规范化程度差,只能生产工艺简单的药用辅料,随着行业监管的趋严,该类企业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数量为540余种,药典收纳的辅料标准已从2010年版的132个增加到2015版的270个;美国和欧洲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品种数量分别约为1500种、3000种,美国和欧洲药典收录的药用辅料标准分别约为750种、1500种。我国使用的药用辅料品种数量和药典收录的药用辅料品种数量远远落后于欧美。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用辅料关联审评审批的推进,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将进入整合阶段、行业集中度将提高,竞争主要在行业内专业化大型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和国际药用辅料企业之间。国内药用辅料生产企业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新思界
行业分析研究员表示, 我国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基数将带来巨大的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将提升至17.8%左右。由于老龄人口是医药药品的最大消费群体,人口老龄化将直接推动医药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加,从而带动药用辅料行业的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