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从医学影像产业链来看,如果以患者为导向,主要分为六部分,一是医学影像设备及耗材,二是影像信息化系统,三是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四是远程影像服务,五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六是影像医生(公立、民营医院)。
近些年,影像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大化的医疗诊断需求,促使更多的影像设备不断投入到临床使用中。临床医生对于影像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意识到影像检查在患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重要性,加之人口老龄化也让医学影像的检验需求越发强烈。
在政策上,从2013年到2017年,国务院、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卫计委共发文12次,涉及医学影像行业的政策涉及医学影像设备、独立影像中心、线上影像平台、影像信息化等方面。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不断改进和疾病群体的不断扩大,国内医学影像市场迅速扩张,一波又一波市场红利来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
从整体市场规模来看,近几年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状态。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年医学影像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2011年我国医学影像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8899.94亿元,到2016年已经增长至4596.44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000亿元。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然而,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背后,我国医学影像行业也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困境。目前国内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均被国外品牌占据;从整个医学影像市场来看,传统上的三巨头“GPS”(GE、飞利浦和西门子)占据了69.3%左右的市场,其他国外品牌占到9.6%,国产品牌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大约21.3%的市场。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中国目前从事医疗影像领域的公司,包括生产产品及提供服务的大概有800家。其中医学影像的成像设备领域的公司约有400家,但市场份额仅10%,而且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医学影像的系统公司约有200多家,但公司众多、地域分散、竞争激励、市场集中度低;远程医学影像服务公司约有90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内在驱动力;独立影像中心有十几家,投资机构背景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医疗机构托管运营商,影像设备研发和代理商和第三方机构,如保险、地产等。
未来,医学影像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趋势:
一是医学影像产品(技术)国产替代。目前低端设备包括一部分的中端设备国产设备可以替代,但是大部分的高端设备还有很大挑战,大概还需要5到10年的努力。
二是独立医学影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独立的医学影像中心现在处于快速抢占市场、圈地的过程中,真正出规模、形成品牌还需5到10年。未来独立影像中心行业规模在500亿-600亿之间,省市级、县级市的独立影像中心规模分别约200多、300多亿。
三是医学影像信息化及云平台建设。近几年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渗透也逐渐深入,尤其是云平台的建设,大大减轻了医院的工作量,为其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相关资料的存储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是医学影像诊断的智能化。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智能技术也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式发展,对于医学影像图像辅助识别以及诊断有着显著的影响。
五是企业相互跨界增多。包括互联网公司的介入:阿里健康涉足影像信息化市场和独立影像中心;跨领域的介入:地产、保险金融行业公司从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切入;产业链本身的融合:影像设备厂商利用自身设备优势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如独立影像中心、影像信息化、远程影像平台等。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临床诊疗和影像检查结合越来越紧密,中高端影像设备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影像信息化、数据共享程度低,支持远程会诊、转诊、影像数据开发弱以及影像医师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缺口的情况下,未来医疗影像设备能不能打破技术壁垒,是国产品牌能不能从中低端红海市场突围步入高端蓝海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