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封装,是一种先进封装工艺,采用三维结构形式对芯片进行三维集成,在不改变封装尺寸的条件下,于垂直方向上叠加两个或两个以上芯片进行一体化封装。3D封装是在2D多芯片组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高性能、多功能、高密度、大容量等特点,并且实现了尺寸最小化,符合半导体器件小型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可用于处理器、存储器等制造领域。
目前,5nm芯片已经量产,预计到2025年2nm芯片将实现量产。随着工艺制程不断缩小,芯片性能提升已经接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失效,芯片无法再依靠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来提升性能,而市场对处理器与存储器的计算性能、存储能力要求还在不断提高。3D封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案,在保持芯片尺寸的同时可提高其性能,能够满足芯片小型化、高性能化发展需求。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2-2027年中国3D封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3D封装可将裸芯片、SoC(系统级芯片)、微电子元件、运行内存等重新整合进行一体封装,因此可以提高芯片性能、实现芯片功能多样化。若多种电子元件各自封装,整合在一起制造的半导体器件体积大且质量重,3D封装集成度更高,运行速度更快,且其尺寸大幅缩小、重量大幅降低、能耗更低。
3D封装可以仅进行芯片封装,也可以进行芯片与微电子元件封装,前者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芯片处理性能,后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芯片功能多样化。3D封装的细分技术主要有PoP(叠层封装)、MCP(多芯片封装)、SiP(系统级封装)等。其中,MCP主要封装多个集成电路,更适用于生产高性能芯片;SiP可以封装裸芯片及微电子元件,更适用于生产高功能集成度芯片。
目前,国内外众多半导体厂商均在发展3D封装技术,例如英特尔、AMD、华为、台积电、三星、安靠科技、日月光、海芯微、华天科技、长电科技等,包括芯片设计厂商、芯片制造厂商以及专业封装厂商。2018年,英特尔推出全球首个3D封装芯片,2022年8月,英特尔宣布14代酷睿处理器将采用3D封装技术。在芯片头部厂商的带动下,未来3D封装应用规模有望快速扩大。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3D封装可大幅提升芯片性能,基于此,采用技术成熟的工艺制程芯片,利用3D封装工艺,可得到性能更为先进的芯片。例如,可以利用3D封装工艺叠加两个14nm芯片,其性能可比肩7nm芯片。我国大陆地区芯片制造能力与韩国、中国台湾相比差距较大,目前仅可以量产14nm芯片,利用3D封装技术可以弥补我国芯片制造能力较弱的缺点。由此来看,我国3D封装行业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