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相机是机器视觉系统的关键组件,其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变成有序的电信号。工业相机具有高分辨率、高抗干扰力、高传输能力、性能稳定可靠性好等优点,可以应用在较为恶劣的场景中,并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机器视觉替代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速度加快,拉动工业相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增大,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并且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迅速提升,为我国工业相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工业相机研发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此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应用落地速度加快,工业领域、交通领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相机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9-2024年中国工业相机市场调查及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利好工业相机行业发展。2011-2019年,我国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8%,2019年接近10亿元。我国工业相机需求高速增长,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工业智能化水平较低,其市场规模较小,未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其发展空间巨大。
工业相机重要零部件主要包括镜头、芯片、网络芯片编码器等。我国工业相机行业中,镜头供应商主要为富士能、施耐德、东正光学等;芯片供应商主要有索尼、安森美、三星、佳能等;网络芯片编码器生产商主要有华为海思、台湾智源、美国TI、NXP等。总的来看,我国工业相机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相机行业起步较晚,虽然已经涌现出包括大恒图像、上海锐势、维视数字等在内的优秀企业,但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在高速、高分辨率产品领域,市场需求依然依靠进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相机重要零部件生产企业实力相对不足,无法提供高技术含量产品,未来突破相关技术瓶颈仍是我国工业相机行业发展的重点。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工业相机是机器视觉的关键组件,机器视觉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业相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工业相机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低端市场领域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但受制于重要零部件生产实力不足,行业在高端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工业相机行业前景广阔,但在技术领域仍面临较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