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四大原材料之一,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主要起到储锂作用,对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影响较大,是锂电池性能参数的决定性材料之一。随着我国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我国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快速上升,带动我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9-2023年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增速下降,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锂电池主要应用市场向动力电池领域转移。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7万辆,同比增长60%,带动动力电池领域对负极材料的需求快速上升。2018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9万吨,同比增长28%,行业增长势头强劲。
在全球负极材料市场中,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生产国,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在中国市场中,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锂电池行业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国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中,产量排名前三企业是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合计产量占比在45%左右。我国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
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基材料和非碳基材料两大类,其中,碳基材料中的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是现阶段负极材料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但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偏低,使得锂电池比容量提升空间有限,限制了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的增加。以硅为主要原材料的负极材料能量密度高,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等行业龙头均在积极推动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发展,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按照国家规划来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辆。在此情况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对负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快速上升,负极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续航里程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对动力电池的续航要求不断提高,续航里程低的动力电池不再受到国家补贴,这将倒推我国负极材料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负极材料行业进入壁垒将持续提升。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提升竞争力,续航里程成为整车厂商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我国消费电子产品正在向轻、薄、小方向转变,但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对锂电池容量和体积要求不断提高。总的来看,负极材料提高能量密度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研发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将愈发显现,行业进入技术壁垒及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