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浪潮下,汽车企业加快了出海的步伐,积极在出口数量和模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其中,如何在政策引导下,在海外展开协同合作成为车企的普遍诉求。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闭幕,各国政府、地方和企业间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和务实成果,中方梳理和汇总的代表性成果清单中,内容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而言,无疑迎来了新的海外发展良机。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呈现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这与近年来汽车企业积极“走出去”,以及在当地建设工厂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无关系。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力帆汽车提出,让已经建在海外且产能富余的自主车企为其他品牌代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自主品牌车企的协同出海。
海外建厂早已开始,‘抱团出海’也并非新鲜词。 “十三五”期间,开拓海外市场是我国汽车企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以海外建厂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产能合作将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建厂步伐不断加快,一汽、上汽、北汽、吉利、长安和奇瑞等汽车企业纷纷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汽车市场“开疆拓土”,通过本土化生产来减少成本,同时提升抵御政策变化等风险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海外建厂成本较高,如果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对于硬件设施和人力成本投入而言,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如能将闲置的产能提供给其他品牌的汽车企业,不失为一条良策。其实,力帆并非第一家提出在海外开展产能合作的汽车企业,2015年我国汽车出口正值“寒冬”之时,长安和奇瑞正在探讨更多海外市场合作的可能性,以共享平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目前已有自主品牌车企就海外产能共享的具体事宜开展了商讨,并有望达成共识。
虽然我国汽车出口渐入佳境,已连续9个月保持同比增长,但我国汽车品牌在国际舞台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一方面,中高端品牌汽车市场仍是大部分自主品牌的“软肋”;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正悄然崛起,不经意间将“蚕食”我国自主品牌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中低端汽车市场份额。面对上下夹击的不利境地,自主品牌车企唯有团结起来,才有望获得更稳固的市场地位。
除了车企间的互动外,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也应积极为其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互利共赢的成果落地。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广西柳州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当地车企正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实现“抱团出海”。2015年开工建设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将于今年竣工投产,该项目带动广西汽车集团等零部件企业以及一批原材料企业共同“出海”。
新思界
行业分析师表示,由中汽协主办的“中国汽车国际化联盟”正是为我国自主品牌海外协同“作战”搭建平台,各大车企可通过联盟开展金融、销售网络、KD工厂和海外物流平台等各方面合作,以尽快实现我国汽车出口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