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据统计,1至4月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比全部投资增速低5.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低7.5个百分点。同时,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出现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个百分点。
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民间投资督查组分赴18个省(区、市)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5月30日,督查结束。根据督查,融资难融资贵、准入门槛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融资难融资贵
根据各地向督查组反馈的信息,融资问题依旧是民间投资发展的重要难题,PPP模式的作用也很有限。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全国各地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共有8043个,项目总金额达93103亿元,但目前真正落地的项目仅占22%。
各地企业家指出,PPP项目虽然名义上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但实际操作中,民企往往很难参与。银行会根据企业规模排名优先贷款给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民企地位远不如国企,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另外,尽管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但地方政府在化解“僵尸企业”时,只愿意卖给国企。
准入门槛高
督查中,很多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但各种类型的准入门槛太高,让民企望而却步,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比如,国家屡次强调项目招投标中不许设置不必要的准入条件,但个别地方仍将诸如“测绘甲级资质”等非必需的过高资质作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市场准入条件,大量资质不高的民营公司被排除在外。
另外,有些政府招投标项目,一个标的100多万元的项目,对竞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要求竟达到5000万元以上,“屏蔽”了一批中小民企。
行业研究人员强调,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准入门槛,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更多
宏观经济分析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