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宏观 >

央行实施新货币政策

2015-05-15 15:34      责任编辑:莫南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到:


         近期央行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报告,这份报告一出引起了我国经济市场很大的波动,从而被很多市场观察认识认为是对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指引。
 
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存在明显分化迹象
 
        首先来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在本次报告中提到,3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56%,比上年12 月下降0.2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62个百分点。只看这几个数字,似乎表明央行的政策达到了既定的效果,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央行的降息幅度在贷款端为65个基点,考虑到一定的时滞效应,加上降息是从去年11月份才开始,62个基点的下滑应该说大致同步。
 
        这样的一组数字表明,利率下行幅度最大的是票据融资,需要指出的是,票据融资一般不会超过180天,属于短期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小,其受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大。同时受到商品融资大幅度下降的影响,对票据融资的需求也会相应出现下降。与此同时,个人房贷的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个人房贷利率仍然没有市场化,其上升和下降受到基准利率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个人房贷也一向是商业银行认为风险较低的领域,因此在同样的资金条件下,给予房贷一定的优惠,也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因此,票据融资和房贷利率的下降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更能够反映实体企业获取资金的一般贷款加权利率仍然维持在将近7%的水平上,与去年12月相比其下降幅度为15个基点,幅度小,这似乎表明实际状况并不是那么乐观。
 
掣肘货币政策放松效果的节点
 
        央行首先提出,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往往愿意付出比大银行更高的资金成本,来吸收存款。在报告中,央行表述为“中小银行则往往是市场价格的追随者,多采取跟随大行定价的策略,利率要略高于大型银行。从市场环境看,受不同地区金融生态、同业竞争环境差异的影响,存款竞争越激烈的地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可能越高。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趋势是从“以量调节”逐步过渡至“以价调节”,甚至提出了建立利率走廊等想法,在报告中也明示“探索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然而,话锋一转,央行又指出,由于存在软约束等体制机制性问题,金融改革尚在逐步推进,目前完全转向以“价”为目标的时机尚不成熟。
 
        总体分析来看,此次央行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身政策选择的范围,不难看出,在当今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看似比较宽泛,但是依然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体的政策还是需要多种政策综合协调使用,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和局限性,同时也需要评价政策的长期和短期的效果。如果央行将所有的责任都压到货币政策的身上,那么结果将难以避免“过度宽松”。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