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纺织 > 政策 >

内地棉新政未启,该何去何从?

2015-01-31 10:06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到:

        2014年,我国取消了连续实行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代之以目标价格新政(目前只在新疆棉区试点),棉价逐步回归市场,棉花产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到“后收储时代”。内地棉区由于收储政策停止,目标价格新政又未实行,面临不小震荡。在这样尴尬的局面下,棉农和加工企业何去何从? 
棉花收储政策的弊端
        一方面,目前的收储价格仍不足以调动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收储政策导致的高棉价已经严重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价高质低,棉纺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除了出口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人民币汇率侵蚀纺企利润、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等,人工和棉花原料成本增加使得我国外贸传统优势丧失。 
棉花新政出台 
         在过去3年中,我国实行棉花临时收储,稳定了棉花市场,但也持续遭遇棉花品质下降、棉纺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尴尬。为了摆脱这一尴尬,我国实施棉花“新政”,希望以此促使长期低迷的棉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国内棉花的质量,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政”阵痛
        但正值当地棉花的收购季节,却看不到太多收获的喜悦。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江西等多个内地棉主产区均反映,2014年棉花单产下降明显。棉花在亩产跌到近年来最低点的同时,价格也掉到近6年来的最低谷,棉农普遍存在惜售心理。
        与往年棉农惜售之后加工企业主动上门收购不同。此时出现棉农不愿卖的同时,企业也不愿收的僵局。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新棉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国内棉价要与国际棉价基本接轨。目前,国内棉价虽然比前几年下降了,但与国际棉价相比,仍然处于高价位。我国棉纺企业属于外向型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目前的价位,不敢大量购买国内棉花。处于棉纺企业上游的加工企业自然也不敢放开购入。
        收购与加工企业观望慎收、棉农观望惜售、纺织企业压缩库存,等到了年底,农民不得不大量卖棉时,很可能出现“棉市乱”,棉农收益更成疑问。目前来看,这或许将是政策调整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转型已成必然政策还需跟上,综合各部门的力量,为棉农的转型做好配套服务,为棉农改种其他作物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要提供市场指导和技术培训,防止棉农“一窝蜂”改种某种作物,导致供过于求,最后物贱伤农。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