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互动 > 问答 > 科学 · 技术 >

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难在哪儿?

2015-11-24 17:50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难在哪儿?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机器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已成为机器人发展的重点。但是要研发出能跑会跳、能说会道、能与人沟通互动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还需要许多难关突破。那么,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到底难在哪儿呢?

        行业研究专家表示,机器人尤其是智能服务机器人需要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想法以及各种能力,研发制造非常复杂,牵涉众多科学与工程学科,包括机械和电气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仿生学、控制学等。
  
感知外界难
  
        机器人观察外部的“眼睛”通常是一台摄像机,而机器人实现对外界的感知,靠的是各种传感器,如内感传感器提供位置、方向、身体和关节的运行速度等自身情况的信息,外感传感器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立体照相机、激光测距、声呐、红外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

        高端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部件,目前国内主要靠进口。不断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机器人感知系统需要解决的技术任务。

与人交流难
  
        机器人怎样与人对话?机器人的声音传感器收集到声音信号,通过语音识别系统和语言处理技术将说话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听懂”意思后,计算机作出回应的指示,过语音合成器模拟人类说话。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实现语音识别、理解、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点。
  
“大脑”思考难
  
        机器人的“大脑”由计算机或多个微处理器组成。作为一个智能终端,人们看到的机器人其实是前台,它的后台必须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云计算、云存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让它运算得更快、反应更敏捷、掌握的知识更丰富。
  
稳定行走难
  
        不同于在固定环境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很多智能服务机器人处于敞开式环境中,每个场景都不一样,要自己认路、自由行走,还要能自主避障,这就需要自主导航定位、动态规划技术等。
  
        能移动的机器人可以分为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和行走机器人两类。行走机器人需要模拟腿部膝关节的弯曲伸展,它移动速度慢,但可以跨越台阶、山地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因此运动控制对稳定性的要求就更高了。
  
未来任务艰巨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要使机器人的运行和功能更加智能,包括知识获取、表达和推理、计划、想象力等,依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对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环境感知、自主控制、人机交互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与仿生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的结合,将加速机器人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的进展。

        据悉,中国已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这将有力促进机器人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