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体育 > 洞察 >

一位体育局长眼中“举重之乡”的喜与忧

2015-10-22 17:10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一位体育局长眼中“举重之乡”的喜与忧

  在素有“举重之乡”美誉的福建省龙岩市,52岁的体育局局长邱应龙眼神掠过窗外,看着不远处正在举行第一届青运会举重项目比赛的体育馆,陷入了沉思。
   
  1983年大学毕业后,邱应龙回到家乡龙岩成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运动员、举重教练、体校校长、体育局领导……30多年来,邱应龙一步步见证了“举重之乡”的发展,更见证了石智勇、张湘祥等来自革命老区的孩子,从这里一步步走向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的领奖台。这一路走来,邱应龙的的心中,有喜,也有忧。
 
  在龙岩,举重运动的群众基础一直非常好,这里面既有奥运冠军等体坛明星带来的示范效应,也与龙岩完备的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硬件设施密不可分。从2000年张湘祥在悉尼奥运会得到一枚举重项目铜牌开始,举重的“龙岩队”就几乎没有在各大赛事中缺席:2004年石智勇夺得雅典奥运会举重男子62公斤级项目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见证了张湘祥获得金牌的辉煌。除却这些荣誉,练过举重项目的孩子,在抗压性、人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发展,耐力和塑造乐观性格等方面都会获益良多。
 
  但是,邱应龙的心中也有举重项目发展之“忧”。举重项目作为一个重竞技项目,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度并不如其他一些项目高,在很多人看来,举重项目看起来比较无聊,无非是抓举和挺举两个动作。但是,就是这两套干脆利落的动作,背后却是运动员十多年默默的辛苦付出和汗水。
 
  另外,举重的“选苗子”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过程,社会上对举重总是有一些误解,觉得举重运动员都是身材矮小壮实的。其实不然,举重分为好几个级别,像75公斤级以上的选手,也有很多阳光、高大的帅小伙。近年来,举重项目的后继人才培养遇到了“招生难”和人才断层的问题:举重项目的顶尖运动员要耐得住十年如一日看起来似乎枯燥乏味的训练,很多家长宁愿孩子去练游泳、田径、足球等项目,也不想让孩子走上举重之路。
 
  举重作为重竞技项目,不容易在校园和青少年中全面推广,但是举重辅助训练中的很多理念完全可以推广到校园中去,作为青少年加强力量训练,塑造匀称形体美,培养耐力、健全人格的选项。这可以作为青少年举重兴趣培养的第一步,继而往上建立健全的举重人才选拔机制。
关键字: